下课铃声一想,大局部同窗都懒的移动本人的身躯,径直趴在台子上睡着了,要说安排的模样,那即是光怪陆离,有双手穿插抱头式;有侧脸贴胳膊式;有头贴桌面式,有直坐安如磐石式之类
还牢记其时候由于快要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了,卷子发的更加多,桌面上铺满了卷子,同桌趴在台子上贴着卷子安排,上课铃声一响,站起的功夫,教授直勾勾的盯着同桌的脸看,截止是卷子上打字与印刷的墨水还没有实足流逝,标题都明显的印在同桌的脸上了
文革中间我弄到一本日记本,里面每隔几页就印着一位中国五四以来大作家的照片,当然是按照四九年后官方钦定的顺序排列:“鲁、郭、茅,巴、老、曹”之类,我记得最后还有赵树理的照片——平心而论,郭沫若、茅盾、老舍、冰心的样子,各有各的性情与份量
近二十多年,胡适之、梁实秋、沈从文、张爱玲的照片,也公开发布了,也都各有各的可圈可点,尤其胡适同志,真是相貌堂堂
反正现在男男女女作家群,恐怕是排不出这样的脸谱了
秋天的日历一张张撕着,手的感觉越来越凉,那飘落的日历着地后化为繁霜,均匀地洒在每个夜晚和清晨
这错落人间的景致,同漫天温柔的星子,我拥有它们的同时失去你,所以我常看青空,从天的留白,你的惨白,想流景底柔柔的自己
——《古诗源?击壤歌》 与《敕勒歌》《大风歌》不同,我宁愿这首《击壤歌》是透过《古诗源》传递给我们的一种劳作的快乐,我更愿相信它不是一位老农而是一位闲散的智者吟唱给周遭小儿的无调之乐
因为,有一点,它是真正从丰盈的田野边流传出来的
站在和风丽日下大歌大唱的农人,淳朴得就象山谷中涌来的鲜润空气
他遥望着天边即将落下的夕阳,又回头看着身旁疲惫的耕牛,歌声随口而出,且优美之至
那是一种自由的表述,也是一种物我全无的倾诉
自给自足,素朴从容,安逸和睦,悠然自得
在这种物质与身心的极度满足和极度愉娱中,要放声吟唱再也没有什么比身旁的土壤更随心所欲的乐器了
天是帷幕地是舞台
在秋野的点缀下,与其说老农在欢快地歌唱,毋宁说是丰收之后土地之精灵在无拘无束地舞蹈
对土地的亲近,对土地的热爱,谁能比得上与之相依为命的农人呢?或许,我们可以把这种歌唱想象成一种仪式,一种老农对天地之感恩谢德的仪式
帝王的权力和威风被大山之外的奴才们捧着,奉着
为了一己之利的小人也在攘攘着,熙熙着
他们争得头破血流,甚至妻离子散
但是,所有这些和每天面对土地的农人有什么关系呢?野狼之争和蟋蟀之争又有什么不同呢?农人依然在唱着,几千年后的我们捧着纸书依然在听着
诗歌就这样诞生了,文化的古源头就这样被发现了
它们远离权力,远离纷争,远离俗不可耐
也就是这样,在千年之上它将清洁地存在着,并将永远地存在着
劳动并快乐着
劳动就快乐着
“这时他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欣喜,于是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
”“那些景象全是完整的,单纯的,静穆的,欢喜的,沉浸在最纯洁的光辉之中让我们凝视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会饮篇》)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柏拉图以辉煌璨烂的词句观照着人生的最高理想和人性的最高境界,而这种理想和境界已被早他而生的中国农人实现并倡导着
中西方的智者通过对大自然的领悟和谐地汇通在一起,真让我们感叹“万物有灵”!在这里,古希腊庆祝的酬神的“会饮”之乐与农夫的击壤而歌又有什么不同呢? 大地是坚实的,无垠的
但是今天,当长江黄河源头之土已呈沙漠化,丰富的生命之源面临枯竭时,我们还能找回昔日倾听农人放歌的土壤吗?当人们都热衷于追逐权力倾情名利时,我们还能分辨出农人所唾弃所蔑视的“帝力”吗? 苏格拉底曾说,“象愤怒,恐惧,忧郁,哀伤……之类情感,你是否把它们看成心灵所特有的痛感呢?”然而,在一些人眼里,这些情感难道不是又充满了极大的快感吗?农人的击壤之歌由此而变得更加沉重,更加苦涩,甚至已无法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