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报告显示,1990—2019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强度降低83.3%,为全球提供了更多的绿色低碳产品。此外,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消费端碳排放差异显著,专家呼吁统筹生产端和消费端,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核算体系,更科学公正地分配全球减碳责任。
报告显示:
1990—2019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强度降低83.3%,为全球提供更多的绿色低碳产品。
2021年,中国因光伏产品贸易为其他国家承担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达2.5亿吨。同时,这些光伏产品每年可为全球其他国家削减约1.5亿吨由煤电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全球减排和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该报告还集中呈现了基于消费端视角的全球碳排放研究最新结果,分析了1990年至2019年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消费端碳排放的演变特征。报告显示,1990—2019年,主要发达国家消费端碳排放普遍高于生产端碳排放,主要发展中国家则反之,尤其是中国消费端碳排放长期低于生产端碳排放,为全球承担了更多碳排放责任。据介绍,生产和消费是经济活动的两个方面,消费端碳核算除考虑生产过程的碳排放以外,还包括运输、使用、处置和回收以及贸易活动等各个环节,因此更为科学全面。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魏伟:生产端只是关注的生产属地原则,那么自然而然生产越多产品的区域,它的碳排放核算就要越高,消费端我们关注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消费行为引起的碳排放,在这个过程中使用更多的产品,消费端的碳排放核算结果就要高。
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消费端碳排放差异显著,因此专家呼吁统筹生产端和消费端,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核算体系,更科学地分配全球减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