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下,唱这些儿歌的是七八十的老奶奶、六七岁的孩子
老奶奶教,小孩子唱,教得无心,唱得认真
这些童谣,没有多少深意,浅得不用怎么想,是白描
这些,最晚也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现在我听不到了
工作、琐事忙得焦头烂额,我很少回到乡下去了
回去的时候,也听不到孩子们那稚嫩的、拖长了的歌吟了
当年教唱的老奶奶们,比如我奶奶、和奶奶这些老太太,她们也都走了
天籁终于成了稀有之音
想及此,有些黯然神伤
首当其冲的,就是那棵杨柳了
杨柳不是垂柳,柳丝丝丝蔓蔓地扯出诗情画意,能让南方的学兵回忆江南风光
学兵们虽然是百里挑一的新兵,模样都长得周正,但在成千上万人的兵营里呆着,早都被熏染成糙性子了
所以,奢望他们对一棵长得并不婀娜的杨柳手下留情,这是一件很不现实的事情
甚至,连学兵中最有文化的“校长”,从来也都是直截了当地对着杨柳解决问题的
当然,这里面的成份也非常复杂,秦始皇在民间焚烧《诗》、《书》、百家语,其实质还是在他禁绝私学的目的,是禁锢人们思想的一种政治行为
想想,无论是焚书还是坑儒,还是寻求“长生不老”都显得始皇帝孩童般的幼稚
书,你怎么能烧得净?坑杀,又怎么能坑杀得完?再一个:从尧、舜、禹、夏、商、周,走到他这儿,有一个长生不老的么?他始皇帝不管这一套,生就生,老就老,与我赢政何干?我,就要长生不老
就要!这一点,让人心生喜欢,让人敬畏
当然,这些许欣赏,被他
在我私人的“想念名单”中,绝大部份都是老早老早就死掉的人,譬如伟大的画家、音乐家、作家
在这些人中间,不知为什么,鲁迅先生差不多是我顶顶熟悉的一位,并不完全因为他的文学,而是因为他这个人
我曾经假想自己跟这个人要好极了,所以我常会嫉妒那些真的和鲁迅先生认识的人,同时又讨厌他们,因为他们的回忆文字很少描述关于鲁迅的细节,或者描述得一点都不好——除了极稀罕的几篇,譬如萧红女士的回忆
中财散文春雨版几年来迅猛集聚了一大批优秀的作者,虽然版主不断变换,但各位作者的热情和辛苦的笔耕是论坛发展与壮大的力量源泉
中财集团鼎力举起计酬网络文学大旗,是文学繁荣与兴旺的雄厚的保障
无论是论坛,还是各位作者,对民族文学的发展,功在史册!